外用類固醇的作用
1. 抗發炎、抗搔癢:能改善多數皮膚炎及皮膚過敏。
2. 抗增生:可治療乾癬、苔癬化之皮膚。
3. 免疫抑制:但有可能造成感染的擴散。因此細菌感染、黴菌感染、病毒感染的部位不建議直接使用類固醇,以免感染惡化。有一些加入抗生素、抗黴菌藥物的複方藥膏可視情況短期使用。
4. 微血管收縮:也是類固醇強度分級的依據,血管收縮能力愈強,會使皮膚看起來愈白。
外用類固醇的劑型大致可以分為軟膏(Ointment)、乳膏(Cream)、凝膠(Gel)、洗劑(Lotion)。軟膏含較多油性基劑,具封閉(隔絕)皮膚的能力,故穿透力強,能夠增加藥物在皮膚上的吸收率,適合用在角質較厚、苔癬化、乾性皮膚病的的皮膚。乳膏的黏稠度、油性較低,較容易被水沖掉。所以相同成分、相同濃度的外用類固醇,其藥效強度為軟膏(Ointment) > 乳膏(Cream) > 凝膠(Gel) > 洗劑(Lotion)。在大多數的情況下,軟膏適用於治療乾燥或角質層厚的部位;,洗劑及凝膠則適用於治療一些毛髮較濃密的部位,例如頭皮脂漏性皮膚炎。大部分民眾對於乳膏劑型的接受程度最高。
外用的類固醇根據收縮血管的能力,分為七個等級強度,第一級為最強,第七級為最弱。第一級為超強效(Super-high potency),第二、三級為強效(High potency),第四、五級為中效(Mid-potency),第六、七級為弱效(Mild)。
一般而言,弱效的外用類固醇,用於治療輕微的皮膚炎症,例如蚊蟲叮咬、接觸性皮膚炎、脂溢性皮膚炎。中效的外用類固醇,用於治療較難處理的皮膚炎症,例如異位性濕疹。強效的外用類固醇,可用於治療頑固皮膚炎症和斑塊狀乾癬。超強效的外用類固醇,用於治療連強效類固醇也無效處理的頑固皮膚炎症。一般不建議連續使用外用類固醇超過三星期,如需長期治療,建議採間歇性用藥,並持續由皮膚科醫師做追蹤或藥物調整。
超強效、強效這兩類級別的外用類固醇不建議塗在臉上,因為臉部皮膚較薄,類固醇會容易被身體吸收,影響其他部位,產生副作用。治療臉部上的問題時,除非特殊情况,應該局限於使用較弱强度的類固醇。藥膏的使用量只需要塗在患處,薄薄的一層即可,不需特別按摩搓揉,多次塗抹並無法增加療效,塗太厚反而會阻塞毛孔,容易引起皮膚痕癢,甚至誘發毛囊炎,多出來的分量,只是浪費。大部分的外用類固醇,每天塗一至兩次就好。
嬰兒、孩童、老年人及肝衰竭患者是容易產生全身性類固醇毒性的危險族群。因此並非一條藥膏就適用於全身的所有部位,也不建議將自己使用的藥膏用於嬰幼兒身上。年齡比較小以及比較年長的患者,應該使用藥效比較溫和的;而且皮膚愈薄的部位,藥效也要愈溫和;治療面積愈大,使用的藥量也相對增多,藥效也應該愈溫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