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每5人就有1人為蕁麻疹患者,尤其最近天氣轉熱,蕁麻疹更易發作!」
蕁麻疹為什麼叫蕁麻疹呢?據說,從前有人上山工作,皮膚不慎接觸到蕁麻這種植物,導致奇癢不止的膨疹。膨疹是血管內的液體漏出到血管外。當肥胖細胞(Mast cell)受到刺激如過敏,原本存於肥胖細胞內的組織胺(Histamine)被釋放到細胞外,影響周遭血管的滲透性,並造成皮膚浮腫搔癢,嚴重會造成血管性水腫 (Angioedema)。蕁麻疹初發時,皮膚持續性刺癢的感覺,然後出現膨脹起來的紅疹。剛開始為點狀,逐漸變大,越抓越多,形狀不一。
許多人都曾經有過蕁麻疹的經驗,只是大部份人得到的是急性蕁麻疹,這通常是因為對於外來物質過敏所引起,只要找到過敏原,避免接觸,大約幾天就會痊癒。但是如果蕁麻疹反覆發生,至少超過6週以上,這時就稱做慢性蕁麻疹。慢性和急性蕁麻疹雖然外觀上一模一樣,但是在嚴重度上和對病人的生活品質影響上卻有天壤之別。
臨床上造成蕁麻疹的原因很多,但很多病例之引起原因不明,尤其是慢性蕁麻疹。生活中可能引發過敏反應的物質相當多,包括酒精、感冒病毒、塵蟎、乳膠、芒果、奇異果、樹脂、香精、有機溶劑、口服或局部藥物等等,各式各樣物質都有過報告記錄。另外,物理性如冷、熱、陽光、皮膚劃紋、壓迫;遺傳性如家族性蕁麻疹;精神因素也與蕁麻疹之惡化有關。所以不只是食物過敏才會引起蕁麻疹。
一般急性蕁麻疹有較高的機會能找到原因,而慢性蕁麻疹通常找不到原因。部分的慢性蕁麻疹被認為與自體免疫有關,主要原因是有30-50%病人血清中可以檢測出抗IgE受體之自體抗體。
台灣皮膚科醫學會,2014年邀集皮膚科專家,針對蕁麻疹的診斷及治療,共同制訂「蕁麻疹治療共識」,以期有效減輕病患的困擾。
急性蕁麻疹的治療首重找出真正的病因,只要避免再去接觸過敏原,並使用抗組織胺藥物,就會很快改善。一般來說,並不需要用全身性類固醇來治療;但有些蕁麻疹若引發嚴重的血管水腫(Angioedema)造成臉部或脖子嚴重腫脹,可給予短暫類固醇治療3-5天,以迅速改善症狀。如果遇到嚴重的過敏反應造成呼吸困難、休克等,則會使用腎上腺素(Epinephrine)。(如下圖)
慢性蕁麻疹的第一線治療以第二代抗組織胺(2nd generation antihistamine)為主,因為其較沒有鎮靜作用。若治療一到二周後效果仍不佳時,可選擇第二線治療(依順序推薦如下):
1. 增加第一線治療用藥的傳統劑量至兩倍或四倍做為第二線治療;
2. 或是加上另一種第二代抗組織胺;
3. 或是加上第一代抗組織胺(1st generation antihistamine);
4. 或是加上H2抗組織胺藥物。
如果以上治療都無效時,可選擇合併上述第二線治療用藥。
若是症狀惡化,可使用短期全身性類固醇治療(1個月中不超過10天)。
如果4-6周後症狀仍然持續,第三線治療可選擇改為加上Omalizumab、Cyclosporin、Leukotriene receptor antagonist (依順序推薦)。(如下圖)
生物製劑也可以有效控制慢性蕁麻疹,FDA與歐盟於今年三月核准Omalizumab新適應症:用於年齡大於12歲在H1-抗組織胺藥物治療後仍有症狀的慢性特發性蕁麻疹(chronic idiopathic urticaria)患者的治療。Omalizumab為抗免疫球蛋白抗體(Anti-IgE),也是目前第一個生物製劑核准使用於慢性特發性蕁麻疹。Omalizumab同時也使用於改善已使用高劑量吸入性類固醇製劑及長效乙二型作用劑(β2-agonist)但仍對氣喘無顯著療效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