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29日 星期日

美時藥訊-大腸直腸癌分期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公布2011 年新發生癌症人數及排名。2011 年發生人數最多的前10 大癌
症,依序為大腸癌,肝癌,肺癌,乳癌,口腔癌(含口咽下咽),攝護腺癌,胃癌,皮膚癌,子宮體癌,子宮頸癌;發生序位同2010 年。大腸癌六度蟬聯癌症發生人數第一名,平均每37.3 分鐘就有一人罹患大腸癌。



大腸癌是一個早期無明顯症狀的癌症,病人往往因等到排便習慣改變、血便等症狀才就醫,已經進入二到三期。排便習慣改變是臨床上最常見的症狀,也就是解便的頻率、糞便的多少或粗細發生了改變,尤其在左側大腸的病灶,會更明顯。在直腸的腫瘤更是會造成是常常想上廁所,可是老是解不出。疼痛常發生在腹部中央及下腹部。大腸直腸腫瘤造成的出血,顏色從鮮紅到黑色,越是靠近肛門的病灶,顏色越紅;而離肛門較遠的腫瘤出血會與糞便混合而顏色變得較深。



第零期:又稱為原位癌,指病變局限在黏膜層。
第一期:惡性腫瘤在腸壁內。
第二期:惡性腫瘤已經侵犯到腸壁表面。
第三期:不論病變侵犯的程度,只要有淋巴結轉移即屬第三期。
第四期:已侵犯到身體其他器官,如肺、肝或骨頭。

大腸直腸癌的治療包括手術、化學治療、標靶治療、及放射線治療;在治療前需仔細評估病人的年齡及當時身體狀況,還有疾病的期別、腫瘤大小及腫瘤長的位置,以選擇合適的治療計畫。

2014年6月12日 星期四

美時藥訊-這裡癢 那裡癢--慢性蕁麻疹 2014.06.12

「近來適逢梅雨季節,蕁麻疹求診患者大幅增加3成!」
「台灣每5人就有1人為蕁麻疹患者,尤其最近天氣轉熱,蕁麻疹更易發作!」
    蕁麻疹為什麼叫蕁麻疹呢?據說,從前有人上山工作,皮膚不慎接觸到蕁麻這種植物,導致奇癢不止的膨疹。膨疹是血管內的液體漏出到血管外。當肥胖細胞(Mast cell)受到刺激如過敏,原本存於肥胖細胞內的組織胺(Histamine)被釋放到細胞外,影響周遭血管的滲透性,並造成皮膚浮腫搔癢,嚴重會造成血管性水腫 (Angioedema)。蕁麻疹初發時,皮膚持續性刺癢的感覺,然後出現膨脹起來的紅疹。剛開始為點狀,逐漸變大,越抓越多,形狀不一。
    許多人都曾經有過蕁麻疹的經驗,只是大部份人得到的是急性蕁麻疹,這通常是因為對於外來物質過敏所引起,只要找到過敏原,避免接觸,大約幾天就會痊癒。但是如果蕁麻疹反覆發生,至少超過6週以上,這時就稱做慢性蕁麻疹。慢性和急性蕁麻疹雖然外觀上一模一樣,但是在嚴重度上和對病人的生活品質影響上卻有天壤之別。
    臨床上造成蕁麻疹的原因很多,但很多病例之引起原因不明,尤其是慢性蕁麻疹。生活中可能引發過敏反應的物質相當多,包括酒精、感冒病毒、塵蟎、乳膠、芒果、奇異果、樹脂、香精、有機溶劑、口服或局部藥物等等,各式各樣物質都有過報告記錄。另外,物理性如冷、熱、陽光、皮膚劃紋、壓迫;遺傳性如家族性蕁麻疹;精神因素也與蕁麻疹之惡化有關。所以不只是食物過敏才會引起蕁麻疹。
    一般急性蕁麻疹有較高的機會能找到原因,而慢性蕁麻疹通常找不到原因。部分的慢性蕁麻疹被認為與自體免疫有關,主要原因是有30-50%病人血清中可以檢測出抗IgE受體之自體抗體。

台灣皮膚科醫學會,2014年邀集皮膚科專家,針對蕁麻疹的診斷及治療,共同制訂「蕁麻疹治療共識」,以期有效減輕病患的困擾。

    急性蕁麻疹的治療首重找出真正的病因,只要避免再去接觸過敏原,並使用抗組織胺藥物,就會很快改善。一般來說,並不需要用全身性類固醇來治療;但有些蕁麻疹若引發嚴重的血管水腫(Angioedema)造成臉部或脖子嚴重腫脹,可給予短暫類固醇治療3-5天,以迅速改善症狀。如果遇到嚴重的過敏反應造成呼吸困難、休克等,則會使用腎上腺素(Epinephrine)。(如下圖)
  
  慢性蕁麻疹的第一線治療以第二代抗組織胺(2nd generation antihistamine)為主,因為其較沒有鎮靜作用。若治療一到二周後效果仍不佳時,可選擇第二線治療(依順序推薦如下):
1. 增加第一線治療用藥的傳統劑量至兩倍或四倍做為第二線治療;
2. 或是加上另一種第二代抗組織胺;
3. 或是加上第一代抗組織胺(1st generation antihistamine);
4. 或是加上H2抗組織胺藥物。
如果以上治療都無效時,可選擇合併上述第二線治療用藥。
若是症狀惡化,可使用短期全身性類固醇治療(1個月中不超過10天)。
    如果4-6周後症狀仍然持續,第三線治療可選擇改為加上Omalizumab、Cyclosporin、Leukotriene receptor antagonist (依順序推薦)。(如下圖)
    生物製劑也可以有效控制慢性蕁麻疹,FDA與歐盟於今年三月核准Omalizumab新適應症:用於年齡大於12歲在H1-抗組織胺藥物治療後仍有症狀的慢性特發性蕁麻疹(chronic idiopathic urticaria)患者的治療。Omalizumab為抗免疫球蛋白抗體(Anti-IgE),也是目前第一個生物製劑核准使用於慢性特發性蕁麻疹。Omalizumab同時也使用於改善已使用高劑量吸入性類固醇製劑及長效乙二型作用劑(β2-agonist)但仍對氣喘無顯著療效的患者。

2014年6月6日 星期五

美時藥訊-早晚咳不停-醫生也討厭的咳嗽問題

台灣有幾百萬人飽受咳嗽之苦,可能只是感冒或過敏,但也可能是其它病灶,因為咳嗽是許多疾病的警訊方式。咳嗽雖然惱人,卻是身體必要防禦機制。當正常人的呼吸道受到外在刺激比如濃煙,或者氣管發炎有分泌物,刺激位於呼吸道的神經接受器,將訊息傳至腦部咳嗽中樞,就會引發咳嗽,清除刺激物。

臨床上將咳嗽分為急性咳嗽慢性咳嗽兩大類。
急性咳嗽最常見原因是上呼吸道感染,也就是感冒,常會合併發燒、喉嚨痛、流鼻水等症狀,一般約在1-2週內會改善。急性鼻竇炎、喉炎、支氣管炎、肺炎也會引起急性咳嗽。但如果咳嗽超過8個星期,稱為慢性咳嗽。

最常見的原因有:

  • 抽菸:香菸的煙霧會刺激呼吸道產生分泌物,引發咳嗽,長期更可能造成慢性支氣管炎。
  • 氣喘:有些人連咳一、兩個月,以為是感冒後遺症,其實是因為有氣喘才造成咳很久。這類氣喘病人症狀不是喘、而是咳嗽,尤其在半夜或清晨四、五點最嚴重。 氣喘在幼年比較常發作,因為呼吸道發育還沒成熟,等到呼吸系統發育成熟,抵抗力較強,少發作以為好了。等到中老年,壓力大或免疫系統功能漸差,尤其在季節交替冷熱溫差大、感冒、接觸花粉等狀況下,又開始咳嗽。
  • 過敏體質:有的病人並沒有達到氣喘的臨床診斷標準,但在感冒後常連咳好幾週好不了,這時就要懷疑可能是過敏體質。有過敏體質的人容易有過敏性結膜炎、皮膚搔癢、濕疹等,其氣管也比一般人敏感容易受刺激而咳嗽。
  •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連續兩年,每年咳嗽超過三個月。因為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氣喘等疾病,造成慢性且不可逆的呼吸道阻塞。症狀有長期咳嗽、多痰、容易疲倦、反覆呼吸道感染等。
  • 鼻液倒流:因為過敏性或非過敏性鼻炎、鼻竇炎引起。病人會感覺有東西流到喉嚨,常常要清喉嚨。
  • 胃食道逆流:因為胃和食道之間的括約肌功能不佳,胃酸容易逆流至食道,刺激食道上咳嗽神經接受體引發咳嗽,容易覺得胸口灼熱、半夜睡醒口乾口苦,聲音沙啞等。
  • 藥物副作用:治療高血壓的血管升壓素轉換酶抑制劑(ACEI),會引發乾咳,這些病人的肺功能是正常的,換過藥後咳嗽很快緩解。
  • 吸入異物:容易發生在老人家,將異物吸進氣管。
  • 空氣污染:這是常被忽略的咳嗽原因。
  • 肺癌:當腫瘤刺激支氣管壁或阻塞空氣進出時會引起咳嗽反應。尤其如果有抽菸的人,咳嗽的型態改變或者咳嗽帶血,呼吸困難,需特別注意。


咳嗽的原因錯綜複雜,而且有的病人咳嗽還不只一個病因。除了止咳藥物外,其他的用藥如: 氣喘需使用氣管擴張劑、抗發炎藥物、類固醇;過敏、鼻液倒流用抗組織胺、去充血藥物、必要時用抗生素;慢性阻塞性肺病使用氣管擴張劑、類固醇;藥物副作用引起的咳嗽,則停用或改用其他藥物;胃食道逆流的病人,需減重、少碰咖啡、茶、可樂與油炸品、睡前兩小時不吃東西、使用抑制胃酸和促進腸胃蠕動藥物。

咳嗽時間在3週以下為急性咳嗽3週至8週之間是亞急性咳嗽8週以上是慢性咳嗽。若是咳嗽時間超過8週以上,應先照胸部X光。若胸部X光正常,就需進一步檢查,找出是否因氣喘、鼻涕倒流、胃酸逆流或其他原因產生慢性咳嗽。治療咳嗽,最重要的是診斷引起咳嗽的原因,以適當的治療除去病因,才能完全解除咳嗽的痛苦。而時間和耐心,更是復原的必要條件。